色彩风格

时评丨防治校园霸凌,需让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更精准、更有穿透力

【字号:    】        时间:2024-03-25      

  连日来,有关“校园霸凌”的话题持续引发关注和热议。互联网生态下,校园霸凌难以根治。究其根源,既有社会文化、个体心理、青少年生理早熟、互联网低龄化和霸凌形式多样化、定性难等因素的表象原因,背后也折射出乡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不当、未成年人保护与少年犯管教量刑的矛盾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防治校园霸凌,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更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联合发力。

  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措施防止校园霸凌的悲剧再次上演?如何帮未成年人系好第一颗“法治扣子”,让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更精准、更有穿透力?如何以法治教育的“小支点”撬动社会治理的“大杠杆”,为未成年人成长营造良好环境?笔者认为,可在高质效办理每一起未成年人司法案件的同时,以法治教育为“支点”,以检察之力助推“六大保护”融合发力,共促校园霸凌有效治理,进一步弥合未成年人保护中的裂痕。

  以法治教育为核心,融合学校教育,尽早为未成年人输入法治伴成长的“源代码”。目前,中小学均已开设《道德与法治》课,但涉及宪法等法律知识部分,内容较为专业,基层老师缺乏专业法律知识支撑,多是照本宣科,授课效果不尽人意。因此,笔者建议,结合法治副校长进校园活动,可鼓励检察干警和学校专职教师同讲一堂课。根据各校特点,共同制定《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课程中嵌入检察案例教学,通过正反案例的交叉教育,结合模拟法庭、情景剧、动漫、短视频等形式,帮助学生更直观透彻地理解法律、更清晰地厘清违法的边界,更好地养成规则意识、法治意识。

  以家庭教育指导为重要支撑点,融合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及时为未成年人搭建成长“安全屋”。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也是他们塑造性格和价值观的起点。家庭氛围、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在充满爱与支持的家庭环境中,未成年人更有可能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更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从而避免成为校园霸凌的施暴者或受害者。检察机关可结合当前正开展的“检护民生”“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等专项行动,联合妇联、民政等部门,在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同时,组建由具备法律、心理、教育等专业知识的社会团体、爱心人士或老干部、老党员的“益心未检”志愿者团队,探索在城乡社区、村镇建立全流程“一站式”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集合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家庭教育指导等功能,与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办案区功能互融互补,形成从帮教涉罪未成年个人到全方位指导问题家庭的工作模式,全面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夯实保护未成年人的“第一公里”。

  以大数据运用为重要手段,将法治宣传教育与网络监管相结合,充分运用大数据手段精准推送、及早干预。一方面,立足未成年人网络“原住民”的特点,以“线上+线下”的模式,将未成年保护的相关公益视频精准推送、循环播放,让法治教育的触角延伸至每一处隐秘的角落、每一类人群,帮助未成年人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以法为循、保护自己,成为法治精神的尊崇者、遵守者、践行者、维护者。另一方面,检察机关可尝试探索通过对常见的未成年人犯罪或严重不良行为等相关数据进行挖掘,以未成年人的年龄、家庭情况、教育程度、上网记录等重点数据为核心建立数据模型,筛查出可能有犯罪倾向的未成年人,并预测高风险未成年人可能实施的犯罪类型,根据其犯罪倾向的程度及可能实施的犯罪类型对监管对象进行分级、分类管理与预防,实现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精准预防。

  教育是最好的预防,预防是最好的保护。根治校园霸凌,难以一蹴而就。但我们可从法治教育着手,从源头逐步消除滋生犯罪的土壤,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